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肾炎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刘伟敬辨治肾性血尿思路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3-06-02
“肾性血尿”是指红细胞经过肾小球滤过膜随尿液排出体外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伴或不伴有蛋白尿。IgA肾病是一种主要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为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迁延难愈。目前对于以血尿为主的IgA肾病尚无特效西药,故IgA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刘伟敬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在肾病的诊治及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以多例重复肾活检的IgA肾病患者为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降低了IgA肾病的复发率,突显中医药在血尿临床应用方面的优势。IgA肾病现在明确为进展性疾病,在有关IgA肾病文献报道中,10%~20%以血尿为主的IgA肾病患者在10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可见血尿的治疗不容忽视。现以IgA肾病为例并结合以往中医药治疗肾性血尿相关文献,探析刘伟敬对肾性血尿的诊疗思路。
 
病因病机
 
IgA肾病在中医学中无特定的病名,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归属“血尿”“肾风”“虚劳”等范畴。血尿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传统中医认为风邪是引起血尿的原因之一,《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太阳主表,内合膀胱,与肾相表里,风邪袭表,太阳气化不利,肺先受邪,或风邪循经入里,直接伤肾。根据五行相生关系,肺属金,居于上焦,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肾之母脏;肾属水,位于下焦,与膀胱相表里,开窍于二阴,主二便,为肺之子脏。故外感风热之邪,从皮毛犯肺,邪蕴肺络,伤及肺脏,致肺气亏虚,金不生水,母病及子,而致肾阴亏乏,出现尿血。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有云“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则进一步证实了血尿发生与风邪有关,病位主要在肺与肾。
 
其次,《血证论·瘀血》中提到“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不合”,离经之血既是鲜血也是瘀血,瘀血阻滞肾络,致血不归经,溢出脉外,亦可引发或加重血尿。肾性血尿最核心的病机为本虚,《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中气,指中焦脾胃之气。溲便,指大小便。溲便之变,既指腹泻、便秘,又表示小便不畅、尿浊、尿血等。因此,脾胃之气不足,气虚不能固血摄血,亦发生尿血。
 
刘伟敬基于临床观察提及,IgA肾病出现的肾性血尿症状多由于外感风热之邪,从口咽犯肺,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进而侵犯肺肾两脏;或湿热瘀毒侵袭中下焦脏腑,尤以脾肾二脏为要,故要注重从风、从瘀论治,同时重视脏腑辨证,以补益脾肾为根本治法。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昱提出“虚-风-瘀-毒”的病机,作为IgA肾病的基本病机,其中“脾肾两虚”为本,“风邪”为始动因素或诱因,络脉中瘀血的化生是导致病情恶化的继发因素。该病因病机与肾性血尿不谋而合。
 
临证思路
 
基于上述肾性血尿本虚标实的病机,刘伟敬认为主要从“风”“瘀”“虚”三方来论治血尿,因此刘伟敬对血尿分型辨证并予祛风清热、活血化瘀兼补益脾肾以达标本同治的目的。
 
从“伏风”论治
 
肺风肺风指的是伏匿于肺络的风邪。肺之伏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外感风邪,藏于肺络,而后发作;或人体正气亏虚,无力与邪气抗争,风邪内陷,过后复发。肺主气,开窍于鼻,具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之功。肺络之伏风受外感六淫之邪(多为风热),或内生之邪(痰湿、瘀血等)引动,发而为病,致肺肃降不利,肺气上逆,出现鼻塞、咽喉肿痛等症状。并且肺位最高,与外界相通,最先受邪,咽部受袭,风热犯肺,久致肺气虚损,复感外邪而发生尿血。《血证论·尿血》记载“肺虚不能治节其下,以致尿后渗血”,指出肺气虚对尿血的发生亦有重要的影响。故治疗上要宣肺疏风,补益肺气。临床上基于此病因,刘伟敬在治疗上常常选用麻黄、杏仁、桔梗、牛蒡子等中药配伍,以达宣肺疏风利咽之效,进而治疗由肺风引起的咽喉不适等症状。同时重视补益肺卫,采用玉屏风散和防己黄芪汤配伍,首选中药黄芪,增其正气,标本兼治。伏邪发病多由外邪引动,一般称为“新感引动伏邪”,故治疗上可以从肺咽论治,运用柴胡、青蒿、鳖甲、皂角刺、石见穿等中药清透伏邪,从而达到减轻血尿的目的。
 
肾风 肾居于下,与膀胱相表里。《临床中医内科学》将“肾风病”总结为“肾风病是在肾元亏虚的基础上,风邪或兼夹其他病邪侵入肾体而发病。”外风侵袭机体,深入肾络,逐渐导致肾之体用俱损,膀胱失约,血尿由生。肾风不单单由外风引起,同时与内风紧密相关。刘伟敬指出对于风邪久羁内伏肾络者,普通祛风散邪之品很难奏效,刘伟敬善用搜风剔邪、息风化痰的藤类药物,祛除潜伏于肾络的内风。常用药物有雷公藤、青风藤、络石藤等。若伏风未得及时透发,日久与痰、湿、瘀、毒等邪气侵入肾络,壅塞络脉,需用虫类药搜风剔络,直达病所,祛除伏风。
 
治“虚”为要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若肾气不足,命门虚衰,肾脏不能封固,血随小便而出,肾之阳气不振,固摄无权,血液妄行,亦可成血尿;脾主统血,运化精微,为后天之本。脾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溢脉外,下输膀胱则成血尿。《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有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故脾肾二脏在血尿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IgA肾病相关血尿、蛋白尿的治疗中,刘伟敬认为脾肾为主的脏器亏损是本病的首要病因,补益脾肾当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神丸加减,选用黄芪、白术、补骨脂、肉豆蔻等药物相伍,暖脾温肾,用于中气不足,中下焦脾肾亏虚患者疗效显著,男子先天不足出现遗尿或者妇女妊娠后尿频者尤为适用。若伴有下焦湿热气淋、尿道涩痛者,可选用清热利湿通淋的药物沉香、冬葵子、王不留行等进行加减。湿热是致虚且使血尿病情缠绵难愈的病理关键,由于“风”“热”“虚”“瘀”在血尿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对症治疗则湿热祛除,尿路刺激征缓解,血尿症状也会随之消除。
 
刘伟敬指出对宿有血尿病史的表虚患者,遇外感容易复发,采用益气滋肾的治法可以修复卫气不固,使人体正气充盈,有力抵御外邪。若伴气分热盛者选用白虎加人参汤,其中人参热性较重,易为北沙参更为合适。临床上刘伟敬多用养阴生津的北沙参替代人参、党参等补气之品,药物用量多为30~50g,同时配以黄芪、山药、芡实、杜仲等补益类中药充分发挥健脾补肾的功效;若出现血分受热,迫血妄行,尿血加重,可采用生地、玄参、水牛角等入血分的药物。清热凉血,血行脉道,血运正常,血尿可去。
 
从“瘀”论治
 
凡是血证,终以活血化瘀为要。肾性血尿病情多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肾络,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可发为血尿。清代叶天士将《黄帝内经》中有关“络脉”的认识加以深化,明确提出了“久病入络”说,肾络失养、血行不畅、津凝痰聚、气血瘀滞,多种有形实邪阻滞肾络,损伤肾脏功能,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发生,进而导致血尿的出现。血尿与其他出血性疾病不同,不可单纯使用固涩剂,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出现危证。出血必致留瘀,瘀积不散,血不归经,是血尿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刘伟敬遵循“止血不留瘀”的指导思想,在血尿治疗上强调活血通络治法须贯穿始终。常用丹参、三七、莪术、三棱之属活血破血。对于顽固性尿血者,刘伟敬则善用虫类药入络剔邪、活络逐瘀,常用药物为水蛭、全蝎、僵蚕、蜈蚣、地鳖虫等,瘀去络通,络宁则血止,阴血归经,疾病向愈。
 
典型医案
 
陆某,男,45岁,2018年5月14日初诊。患者因出现蛋白尿、血尿4月余前来就诊。4月前体检时发现尿微量白蛋白454.9mg/L,血肌酐79μmol/L,伴有尿泡沫增多,4月份于北京某三甲医院,查尿常规:尿蛋白(PRO):2+,尿潜血(BLD):2+,尿红细胞(镜检):1~2个/HP,24h尿蛋白定量(24h-UTP):781mg/d,测血压为:140/95mmHg,后进行肾脏穿刺活检,诊断为:轻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现腰部双侧酸胀,耳鸣,尿中泡沫多,夜尿频,大便溏,2次/天,口干喜饮,纳眠可,舌黯红,苔黄厚腻,脉滑涩。刘伟敬依据中医理论辨证为脾肾气虚,湿热瘀滞,治疗上予健脾补肾化瘀、清热利湿通络。药用:醋鳖甲18g,生地黄15g,黄芩15g,绵萆薢18g,川芎20g,川牛膝15g,牡丹皮12g,北柴胡15g,炒栀子15g,丹参40g,烫水蛭3g,生黄芪50g,法半夏12g,山药15g,麸炒芡实15g,菊花15g,炒杜仲15g。14剂,水煎服,1剂/天,分两次口服。并嘱患者清淡饮食,戒烟限酒。
 
6月11日二诊:患者腰部症状明显减轻,偶有单侧酸胀,时有夜间耳鸣,夜尿次数减少,舌黯,苔白腻,脉细。尿常规:尿潜血(BLD):阴性,尿红细胞(镜检):0~1/HP,24h-UTP513mg/24h,遂于原方上加赶黄草40g,桂枝12g,以加强清热利湿,宣通阳气之力;黄芪加量至60g,以增其益气固肾之功。服药两个月后患者肾功能趋于正常,故效不更方,继续守方治疗,随访至今,血尿症状并未复发。
 
按该案患者以脾肾亏虚,湿热瘀滞为病理机制,脾肾不足为本,湿热瘀血为标。刘伟敬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上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选方重用生黄芪以补脾益气,杜仲、山药补肾助阳,配伍丹参、牛膝、川芎、水蛭等活血化瘀以止血,黄芩、栀子、赶黄草等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肾益气、清热化瘀止血之功,从而改善血尿症状。(姜玉华 蔡雨孜 娄文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玉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