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咳嗽有痰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剧烈咳喘《伤寒论》解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3-11-15
“身为振振摇者”见于《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五版《伤寒论》教材解释:“误用吐下损伤中阳,若更发汗,则阳气愈伤,经脉失养而动惕,故可发生身体振颤摇动不能自持的证候。”《医宗金鉴》在苓桂术甘汤方解部分提到:“身为振振摇者,即战振身摇也;身振振欲擗地者,即战振欲堕于地也。二者皆为阳虚失其所恃,一用此汤,一用真武者……”若是阳虚失其所恃,那么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是不是也应该见到“身为振振摇”“振振欲擗地”?尤在泾认为:“此伤寒邪解而饮发之证,饮停于中则满,逆于上则气冲而头眩,入于经则身振振而摇……又云:‘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是也。”
 
《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五版教材释为:“虚阳不能温养筋脉肌肉,反受水寒之湿浸润,则身体筋肉跳动,振颤不稳而欲仆地,治以真武汤。同时与苓桂术甘汤比较:本证病变重点在肾,病势重,且多伴有少阴阳虚证候;彼证病变重点在心脾,病势轻,而以水气上冲证候为主。”82条真武汤证与67条苓桂术甘汤证均属痰饮病范畴,病机是阳虚水泛,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痰饮病为何会出现“身振振摇”“身颤抖”“身振振欲擗地”症状?笔者百思不得其解。
 
通过反复研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明白11条文义后,霎时茅塞顿开。11条原文:“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疼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膈上病痰”是膈上病痰饮,痰饮病多见于膈上,但不局限于膈上,此处泛指痰饮病。“满喘咳吐”是痰饮病常见的四大症状,即胸满、气喘、咳嗽、呕逆,另外还应当包括心悸、眩冒等,痰饮病的每一个条文、方证,六大症状不一定全部具备,但是咳喘症状绝大部分都可见到,仲景将“痰饮咳嗽病”专列一篇,重点在讲痰饮病,咳嗽不过是痰饮病的常见症状,同时也是外感病常见症状,痰饮病与外感病相合,咳嗽自然会加重。后面一段话讲痰饮病患者感受外邪,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突出强调咳喘症状加重,表现为咳嗽一声接一声,随大口吸气、咳嗽出气,胸廓、肢体协同振动,严重时伴有流眼泪、不能平卧、站立不稳等。因气喘导致“其人振振身瞤剧”更常见,如本篇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第3条“上气面浮肿肩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5条“息摇肩者心中坚”、第6条“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等。五版教材解释为:“寒束于表,饮发于内,内外合邪,逼迫肺气,则喘咳剧烈,致目泣自出,周身瞤动振颤,不能自主。”《医宗金鉴》解释为:“咳甚则振振身动,世俗所谓吼喘病也。”本条不是讲一证一方,而是讲痰饮病共性特点,那么,82条真武汤证与67条苓桂术甘汤证不就是具体的医案吗?所以,在痰饮病感受风寒邪气后,“振振身动”就成了剧烈咳喘的代名词。
 
《伤寒论》67条与82条都是痰饮病患者感受风寒邪气而发病,故五版教材将其放在太阳病篇。二者病机均是阳虚内饮兼外寒束表,只是真武汤证较苓桂术甘汤证阳气虚损程度更重而已,遵“虚人伤寒建其中”治疗原则,或表里同治,或以解决里虚为首选。67条苓桂术甘汤证误用吐下法治疗后,症见满(胸满)、逆(呕逆)、眩(眩冒)、身为振振摇者(剧烈咳喘),若用汗法治疗,在吐下法基础上进一步损伤正气,使经脉得不到营养而受损。方中桂甘相配辛甘化阳,苓术相配健脾益气,合用以扶助正气;苓桂相配温阳化饮,桂枝同时能散表邪,全方有温阳化饮,兼散外邪之功效。82条真武汤证误用汗法后,症见发热、心悸、振振身瞤动欲擗地(咳嗽程度更重)。同样咳嗽,其剧烈程度较苓桂术甘汤加重,究其原因,真武汤是肾阳虚,苓桂术甘汤是脾阳虚,阳虚程度不同;真武汤证用汗法治疗后,表证未解仍发热,考虑表证偏重。方中附芍相配温补阴阳;苓术相配健脾益气;附苓相配温阳利水;生姜暖胃散寒同时表散外邪。
 
笔者体会到,学习《伤寒杂病论》要前后条文互参,才能更全面、更准确、更好地理解条文精神。学习每一个条文,要从整体上把握条文精神,不能一味地按照条文顺序理解病机变化,如67条,若按条文顺序理解,是伤寒病误用吐下法之后,形成阳虚水泛证,与阳虚水泛证基础上感受风寒邪气大相径庭,对于正确理解“身为振振摇者”形成较大困难。(王金成  山西省运城市中医医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