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糖尿病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陈士铎关于消渴学术思想探究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3-08-22
陈士铎,字敬之,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人。陈氏平素好学,广泛访求名医,博采众家之长,治病多奇中,一生著作较多,但大部分失传。陈氏在继承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重视辨证,治法方药均有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广为后世推崇。本文基于《辨证录》[1]、《石室秘录》[1]、《辨症玉函》[1]、《外经微言》[1]中有关消渴的认识,参考《本草新编》[1]中关于药物的详细阐述,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用药特色3个方面,全面分析陈氏关于消渴的认识,以期为消渴病的临床诊治有所帮助。
 
1 病因病机
1.1 《辨证录》之三消辨消渴
《辨证录》全书总计14卷,对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均分门详述,其中专设消渴门,善用五行生克之理,以三消辨消渴。上消实为肺消之症,表现为气喘,咳嗽、咳痰、咽喉肿痛、口舌干燥、口渴多饮,得水则解,饮水即溲。肺,金也,金受火刑,则肺中津液干燥,而肺为肾母,不能竟生肾水,乃索外水以济之,故多饮。然肾不受外水,乃传于膀胱,故饮水即溲;中消实为胃消之症,表现为大渴而畅饮,胃中难明其状,胃热炽盛而多食易饥,得饮渴减,饮一溲二。贪食燔炙肥甘厚味之人多生内热,津液干涸,胃火需得肾中之水润之,而嗜食膏粱之人肾水素乏,不得不求济于外水,水入胃中,胃失其职,且胃中灼热熏灼肺金,肺不能通调水道,合内外之水建瓴而下,故出现饮一溲二;下消因肾水上泛作消之症,表现为小便频数,饮一斗溲一斗,潮热面红,口吐清痰,面红耳热。下焦寒冷,逼迫肾中龙雷之火上越,龙火浮游干燥之极,故出现上焦热证;下消因肾火上沸作消之症,表现为唇干口燥,口吐白沫痰,气喘甚则不能平卧,口渴引饮,饮后即化为白沫。肾水不足,无以制火,火则有余,于是肾中之火上越,上腾于口咽之间,火既上越,肾水随之上升,水遇火而沸腾,肾水干涸,故饮外水以济之。此外有似消渴而非消渴之症,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小便频数,然服消渴药后症状加重。盖因平素嗜酒,酒之为物,最伤人之脾肾,脾虚则土不胜水,肾虚则水不敌火,故饮水以济之,水多而溺数。
 
1.2 《石室秘录》之消渴本在肾
《石室秘录》全书分6卷,分为礼、乐、射、御、书、数6集,共载治病方法128门,陈氏在《石室秘录·卷六·数集·内伤门》中从肾、水、火论治消渴:“不知消症非火不成也。”“消渴之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之不足也。”与施今墨老先生所述的“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发为消渴”有异曲同工之妙。阳火主升,阴水主降,但人体之阳火只升不降,火不下行滞于中焦而消谷善饥,人体之阴水只降不升,日饮水数斗而渴不解。肾为先天之本,为人体生命之本,陈氏在《石室秘录·卷六·数集·内伤门》中指明消渴病虽分上、中、下三消,但均以治肾为主,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虚和肾阳虚均可导致消渴,且认为消渴之水火升降失常仅见于肾,符合“消渴本在肾”的认识。
 
1.3 《辨症玉函》之辨虚实真假
《辨症玉函》全书共分4卷,以阴阳、虚实、上下、真假为纲,其中在卷二与卷四中均有关于“大渴”之详述。卷二以虚、实辨“大渴”,虚证表现为“饮水一斗而反溺二斗”,实证表现为“舌如芒刺,目红而突,发狂发斑”。卷四以真、假辨“大渴”,真渴者乃肾虚而胃火旺,热极而渴,饮水数斗,舌生芒刺,两目红肿,喉中吐火;假渴者亦喜饮水,然无大热之象。
 
1.4 《外经微言》之命门火衰
《外经微言》共有81篇专题论述,其并未专设消渴篇,但此书以命门学说为切入点论治消渴。五脏皆由命门所主,命门之火气衰微则五脏乏源,《外经微言·脾土篇》提出“命门为脾土之父母”,命门火衰则耗脾土之生气,难以运化精微物质,脾土衰而肺金弱,水精不得四布,故渴而多饮;命门为先天之本,命门火竭则肾精亏虚,肾气封藏失职,则水谷精微随小便排出,而成消渴。
 
2 治则治法
2.1 分三消而治
①肺消之症。陈氏言:“肺因火热发渴,日饮外水,则水停心下者有之。水日侵心,则心火留于肺而不归,心中已成虚寒之窟,是寒凉之药,反为心之所恶。且寒凉之药,不能上存,势必下趋于脾胃。”火热袭肺而发渴,故饮外水,水停心下而成虚寒之窟,寒凉之药下趋易伤脾胃之气,土虚不能生金,故在治疗时除以清金为主外当稍佐以补土之味,土旺而肺气自生,则口渴自止。朱丹溪主张“阳有余阴不足”,其擅用滋阴泻火的治疗大法,上消时以参膏汤(人参、石膏、知母、甘草、寒水石)治之[2]。②胃消之症。胃消之症,当泻胃火兼补肾水,切勿应用大剂寒凉更伤其胃。陈氏认为“胃为肾之关”,胃土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土能消而肾水始足,故宜少泻胃火而大补肾水。查玉明在治内热消渴时善用药对生石膏、生地黄,旨在清胃热时同补胃阴而治消[3]。③肾消之症。肾水上泛作消之症,当引火归原。肾中龙雷之火浮游干燥,其上炎因下焦寒冷所致,故用引火归原之法,调和肾中水火,温肾而上热自除。肾火上沸作消之症,当大补肾水兼以滋肺。陈氏认为,肾为水火之宅,肾火得肾中真水相配则能藏,若肾水不足,火无所藏越出肾宫,故补肾水以制阳光之热,滋肺金使肾水有源。张耀夫等[4]用引火归原之法,以陈氏引龙汤为主方治疗龙火上燔、寒水泛溢型消渴。
 
2.2 从肾而治,温补命门
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当泻火,虚火当引火,针对消渴之水火升降失常当升水兼降火。消渴与命门火衰有关,陈氏言:“命门火微,必须补火,而补火必须补肾,又必兼水火。”其以补肾中之水兼温命门之火为要,纠正体内水火升降失常以治疗消渴,符合“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之理[5]。张景岳论治消渴时,也注重补肾,临证时将补肾作为治疗大法[6]。水火相济,阴阳平衡,津液生化有源,消渴自愈。张景岳认为肾为一身阴阳之基,且创立左归丸、右归丸等调补肾之阴阳[6]。
 
2.3 辨虚实真假而治
大渴因肾水之虚以致肾火之旺,不论上、中、下消,均以补肾为先,至于实渴以清热生津为先。《辨症玉函》言:“真渴者饮水至一斗不止,舌如芒刺,眼赤如火,喉中吐火星者真热也。热极而渴,非真渴而何?此等之症,不用石膏、知母、白虎之汤大剂煎饮不可。”施今墨先生治实热证时也大量用生石膏、知母等,以达到清热养阴生津之效[7]。因此,真渴者当大剂泄热方予之,假渴者当以补阴泻火剂而渴止。
 
2.4 平脾虚热而治
《辨证录》言:“此似消渴而非消渴之症。治法平脾中之虚热,佐之解酒消果之味。”陈氏认为,似消渴而非消渴之症,当平脾之虚热兼解酒食,腹中清凉而渴自除。历代医家除从阴虚论治消渴,尚有脾虚致消学说被越来越多医家接纳[8]。
 
3 用药特色
关于消渴用方,陈氏根据自己的见解独创其方,对于肺消之症,肺金干燥而肾水亏虚,肺中津液亦无暇顾肾,治肺金时少加补土之味,方选清上止消丹;对于胃消之症,胃火过炽而肾水素乏,肾水不可制火,治胃火时少泻而大补肾水,方选闭关止渴汤;对于肾消之症,肾火发而不可制,治肾火时可于水中引之,方选引龙汤;对于肾火上沸之消症,肾水不足而相火有余,治时不泻火而纯补其水,方用宁沸汤;对于脾气虚热之消症,必脾有热且喜食酒果而致之,治时平脾之虚热,方选蜜香散。陈氏用方中涉及36味中药,使用频率超过5次的中药有7味,分别为麦冬(12次)、玄参(8次)、熟地黄(7次)、山茱萸(7次)、茯苓(7次)、车前子(5次)、肉桂(5次),且善用药对。现阐述如下。
 
3.1 麦冬之妙用
陈氏喜重用麦冬。麦冬入肺经,功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本草新编》(以下简称《新编》)言:“世人未知麦冬之妙,往往少用而不能成功,为可惜也。不知麦冬必须多用……则火不能息矣。”陈氏治疗消渴时重用麦冬可达3两,认为麦冬治肺而不损金,益肺金之气,滋肾水之母,而止口渴。研究表明,麦冬提取物能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且对肝肾指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9]。麦冬配伍五味子,麦冬益肺,五味子可助肺金之气以生肾水。两者配伍,肺金得养,肾水得旺,则消渴愈。袁代昌等[10]挖掘《中华医典》中关于消渴的用药规律,发现五味子与麦冬配合使用频次较高,两者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3.2 熟地之妙用
陈氏多用熟地黄作君药。熟地黄味甘,入肝、肾经,功可补血滋阴,益精填髓。《新编》言:“熟地……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熟地至阴之药,尤与他阴药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胜。”陈氏用药中,以熟地黄为君药。熟地黄为至阴之品,入肾中益精生髓而大补少阴肾水。陈氏认为“胃为肾之关”,肾中枯槁,全凭胃之关门搬运水谷而济之,然熟地黄为胃之所喜,则肾虚者可借熟地黄以开胃。蔡春沉等[11]发现,地黄多糖可以升高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水平,对糖尿病大鼠有治疗作用。陈氏认为,熟地黄当配伍山茱萸:“肾水非得酸不能生,山茱萸味酸而性又温,佐熟地实有水乳之合。然而山茱萸味过于酸,非得熟地之甘温,山茱萸亦不能独生肾水也。”熟地黄味甘,性温,肾水得酸可生,山茱萸味酸而性温,以甘温之熟地黄缓解其酸,两者相配合而生肾水,且两药一酸一甘,酸甘化阴,补敛兼具,补肾精而生髓。山茱萸与熟地黄配伍,李介鸣教授谓之代参汤,有大补元气、强阴益精之功[12]。
 
3.3 玄参之妙用
陈氏多用玄参。玄参味苦、咸,气微寒,入肺、胃、肾三经,功可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新编》言:“若胃火乃阳火也,必多用元参,然后可以遏其势;而肾火乃阴火也,亦必多用元参,然后可以息其炽。”胃火致胃中津液不足,使用辛凉大寒之药易伤胃阴,而玄参不败胃而可退胃火,且又滋阴;肾火乃龙雷之火也,其性烈,而玄参气微寒,最擅长散无根浮游之火。赵洪伟等[13]研究表明,玄参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有降糖作用,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陈氏认为,玄参当配伍肉桂。玄参滋阴,肉桂益阳,“独阴不生,独阳不长”,玄参得肉桂而阴易生,肉桂得元参而助阳长。陈氏言:“诚观天地,无不阴多于阳,群阴之中,得一阳而安。”两药相伍时一多一少,玄参降火,肉桂引火归原,正阴阳得其平也。
 
3.4 山茱萸之妙用
山茱萸味酸涩,气平,微温,入肝、肾二经,功能补益肝肾,收涩固脱。《新编》言:“山茱萸大补肝肾,性专而不杂,既无寒热之偏,又无阴阳之背,实为诸阴之冠。”山茱萸可大补肾水,肾水旺则水火既济,消渴症愈,且其作为补髓之神药,能补肾涩精,精涩则气不走,水更不走。徐志猛等[14]发现山茱萸总萜可调节糖尿病小鼠的糖脂代谢,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山茱萸配伍熟地黄,于熟地黄之妙用已详述。
 
3.5 茯苓之巧用
茯苓味甘淡,气平降,入心、脾、肺、肾经,功可利水渗湿,健脾。茯苓有行水之能,且利腰脐而不走气,可利多饮所致积水,又可防滋阴药过于腻滞,且《新编》言:“茯苓泻水,亦能泻火,泻水者泻肾中之邪水……正取其泻邪火以补真火也。”可见茯苓兼泻肾中邪火。黄聪亮等[15]发现茯苓多糖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水平,改善糖耐量异常。
 
3.6 车前子之巧用
车前子味甘咸,气微寒,入膀胱、脾、肾经,功可清热利尿,渗湿止泻。陈氏组方时,少加车前子以去火,火随水散,消渴乃止。张然等[16]发现车前子多糖对糖尿病小鼠具有抗氧化作用。陈氏认为,车前子当配伍刘寄奴,车前子专攻利水,刘寄奴辛温通行,专能逐水,两者相伍而专攻利水。
 
3.7 肉桂之巧用
肉桂味辛、甘,气大热,性沉,功可补火助阳,温通经脉,引火归原。《新编》言:“肉桂之妙,全在引龙雷之火,下安肾脏。”下焦寒冷而逼迫肾中龙雷之火上越,取肉桂之大热,则下焦阴寒自散,火得降则肾水升。郑卓婷等[17]发现,肉桂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
 
3.8 金银花之巧用
《新编》言:“金银花非唯不散气,且能补气,更善补阴。”肺火而饮凉,寒热相击生毒,故陈氏加金银花以清热解毒,且助补阴。叶清华[18]通过提取4种金银花中的多糖成分,发现其均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抵抗。陈氏认为,金银花可与蒲公英相伍,蒲公英善泻胃火,然只入阳明、太阴二经,而银花无经不入,同时其益阴之效更强,两者合用其功更大。
 
4 小结
笔者探究陈士铎关于消渴的学术思想,发现其治消注重从脏腑出发,灵活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其辨证消渴虽也分三消之辨,如肺消之症,当滋阴泻火治之;胃消之症,当泻胃火兼补肾水;肾消之症,若肾水上泛作消之症,当引火归原,若肾火上沸作消之症,当大补肾水兼滋其肺。其治三消,以治肾为主,兼平衡水火。在陈士铎治疗消渴的医案中,每首处方药物均不超过10味,陈氏组方用药配伍严谨,药味少而多量大力宏。陈氏上取古人之意却不拘古人之法,敢于创新,独创其方,值得当代中医临床学习。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耿华杰 邓海潮 邬媛 陈珍珍 李囿松
山西中医药大学 山西白求恩医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