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失眠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探析传统中医典籍中改善老年人失眠的食疗方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3-05-10
国际疾病分类定义失眠为进入睡眠状态困难,不间断的睡眠障碍或醒后机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恢复,该情况每周3次且持续30 d及以上,并导致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属于患者的一种主观体验[1]。数据表明,2021年中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2013—2021年全球人均睡眠时间减少了近2 h[2]。据调查统计,年龄高于65岁的老年人中失眠的发病率为20%~50%,且女性高于男性。
 
《阴阳十一脉灸经》最早提及失眠并称之为“不卧”[3]。《黄帝内经》认为“阳不入于阴”是失眠的根本病因之一[4]。中医食疗治疗失眠具有独特优势,且颇具成效[5]。本文搜集、整理和归纳中医古籍中治疗老年性失眠的食疗方及养生食谱,介绍如下。
 
1 失眠的病因病机
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载内容可以认为,正常情况下阳气白日卫于外,夜间入于阴,此时阴气和阳气得以交合,使人入睡。当人体阴阳失衡,夜间阴气亢盛于体内而阳气亢盛于体外,致阳气不能入内交汇于阴,则致失眠,正如《灵枢·大惑论》所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由此可见,阴阳失衡是失眠的根本病因。本文将失眠分为阳盛阴虚型、阳虚阴盛型、气滞痰饮型3类进行论述。
 
1.1 阳盛阴虚型
阳气亢盛行于体外而不能入阴,致阳不入阴,阴虚使机体阴阳失衡导致失眠,如《灵枢·邪客》曰:“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老年人阴气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有“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之说。阴虚不能纳阳入内,使阳气独盛于体外,阳气不能入阴,导致机体阴阳失司,出现失眠。阴虚所致的肝血不足及肝阴虚亦会致人不得安睡,正如《症因脉治》所载:“或尽力谋虑,肝血有伤……则夜卧不宁矣。”黄韬等[6]分析1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发现,大多数患者失眠与情志有关。肝为将军之官,可调畅气机、协调人体情志。《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气郁,皆属于肺”,提示心系不宁,上熏于肺,心肺阴虚而致失眠。
 
1.2 阳虚阴盛型
阳气衰弱亦致人不得安睡。《伤寒论》首次记载了阳虚导致的失眠:“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说明阳气虚衰可导致机体阴阳失衡,引起失眠。此外,阴气盛极,则格拒卫阳,可致阳不入阴,引起不寐[7,8]。《证治要诀》云:“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提出老年人阳气虚衰会导致不寐。吴林等[9]认为,老年人阳虚失眠的主要病因在于心阳虚、脾阳虚和肾阳虚。杨帆等[10]从阳气亏虚、虚阳浮越和阳气不足3个方面阐述了阳虚失眠的病因病机,发现古今医家采用温阳法治疗失眠,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提示治疗阳虚失眠型老年失眠患者,可以采用补阳法改善其症状。
 
1.3 气滞痰饮型
《素问·逆调论》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说明胃不和主要是由胃阳下行不畅、胃气上逆导致,胃不和则水谷津液代谢不利,痰湿内生,阻滞中焦,上焦之心火与下焦之肾水不能既济,阴阳不能相交而失眠[11]。此外,肝郁气滞,气郁化火,上扰心神亦可导致不寐[12]。可见气滞痰饮所致失眠也可由肝功能失常而致,气滞肝郁,肝气郁结,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瘀则阻闭神明而不寐,或胃失运化而卧不安。
 
相关研究亦表明,失眠均是由于阴虚、阳虚、气滞、痰饮等使肝、心等与睡眠和神志联系比较紧密的五脏受损,最终导致失眠症状[6,13]。基于此,本文将失眠病因归纳为以上3类进行论述。
 
2 食疗配方
2.1 阳盛阴虚型
(1)肝肾阴虚型
肝肾阴虚型失眠症见失眠多梦,伴有头晕、头痛,性情急躁易怒,耳鸣目涩,舌红干,脉弦细数,给予滋养肝阴的食疗方,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不得卧》载:“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药品化义》指出酸枣仁可温肝、胆,使肝、胆血足,使五脏安和,睡卧得宁;生地黄养血滋阴,与酸枣仁合用可治疗肝阴虚所致失眠。研究表明,酸枣仁含有的黄酮、皂苷等可以调节大脑中的细胞因子,拮抗中枢兴奋,延长深度睡眠时间,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失眠状况[14]。肝肾阴虚导致的失眠患者也可以食用桑椹、龙眼。《本草纲目》载桑椹可“利五脏关节,通气血,久服不饥,安魂镇神,令人聪明”,《日用本草》载龙眼可“益智宁心”,《滇南本草图书》载龙眼可“养血安神”。二药均能补气血、宁心安神,对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的失眠可起到治疗作用。研究表明,龙眼肉中的甲醇提取物与西药镇静催眠药同时使用时能增加睡眠频率和睡眠时间[15]。
 
(2)阴虚火旺型
阴虚火旺型失眠临床表现为失眠伴有心烦,或心悸不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健忘梦遗,同时有五心烦热、舌红、口干、津少等症状,治疗宜滋阴降火,可采用麦冬饮。取麦冬(去心)5 g, 茯苓、人参切片分别取5 g和3 g, 混匀备用,每日1剂[16]。麦冬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具有保护心血管、抗肿瘤、降血糖及增强免疫力等多方面作用[17]。思虑过度、阴血内耗导致的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也可以食用荔枝。荔枝味甘甜、性温和,以鲜食为主,《本草纲目》言其能“通神益智”,可养血、生津,是不可多得的“安神益寿”之品。荔枝中的多酚类物质有护肝、保护心血管系统及免疫调节等作用[18],荔枝可通过调节心血管和免疫系统,起到改善心烦、心悸不安等失眠症状的作用。
 
(3)心肺阴虚型
《金匮要略》描述了心肺阴虚型失眠的临床表现为失眠,伴食少纳差,口苦,便赤,脉微数,治疗时宜滋阴润燥、清热安神,可选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滋阴润肺、清心安神,生地黄、知母和鸡子黄滋阴润燥。百合中生物碱类、黄酮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作用,能缩短入睡时间[19]。
 
2.2 阴盛阳虚型
阴盛阳虚型失眠在《伤寒论》中又被称为厥阴型失眠,症见早醒,醒后不易入眠,早醒时间为1:00—3:00,且伴有消渴、寒热错杂、心烦出汗、胸闷胸痛等症状,治疗宜清热补津、解表凉血,可选用乌梅丸。乌梅丸为驱虫剂,近年来许多医家运用乌梅丸治疗厥阴型失眠都取得了较好疗效。蒲辅周先生强调:“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但谨守病机,皆可以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20]昝忠成等[21]应用五运六气化裁乌梅丸治疗厥阴不寐,认为乌梅丸主治厥阴病病机为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呈寒热错杂之象。一日之内,厥阴病欲解时为丑时至卯时,失眠多发生在1:00—3:00,提示病在厥阴,正值一日阴气将尽,阳气初生。遵循中医治疗“因时制宜”的基本依据,以乌梅丸化裁治疗,可使气机顺利出阴入阳,则失眠得愈。《伤寒论》记载了乌梅丸的服用方法:“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对于此类“夜寐不宁”的失眠可以煮百合500 g, 加入蜂蜜于睡前服用,百合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等物质,睡前服用可有安神助眠的作用。
 
2.3 痰湿郁阻型
痰湿郁阻型失眠又称脾胃不和型失眠,症见失眠伴胃脘部胀满或隐痛、纳少、呃逆、大便少等症状,主要由脾胃不和导致痰湿阻滞所致,可采用补中益气、宁心安神之法。《灵枢·邪客》首次提出用半夏秫米汤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取半夏10 g, 秫米30 g, 加水800 mL,煮沸后小火炖20 min即可。杨嫚等[22]发现,半夏秫米汤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可提高小鼠睡眠率,减少自主活动次数,缩短睡眠潜伏期,并延长睡眠持续时间。近年来,许多医家运用半夏秫米汤治疗肝胃不和失眠,闫咏梅教授认为,应用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时要选旱半夏,与水半夏相比,旱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效,可用于痰湿郁阻型失眠,且应尽早应用[23]。迟华基教授认为,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时可使用大剂量半夏,对于顽固型失眠有较好作用[24]。此外,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也可以食用胡桃,《开宝本草》记载胡桃“食之令人肥健,温脾润肠”,胡桃上温脾、下润肠,脾温则脾气升、胃气降,脾胃相合则失眠痊愈。药理学研究显示,核桃(即胡桃)含有大量的α-亚麻酸、谷氨酸和褪黑激素等,小鼠食用核桃后褪黑素水平有所升高,从而调节昼夜节律,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25]。食用适量的核桃仁能安神益智、宁心安神,对脾胃不和所致失眠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 小结
目前,人口老龄化愈来愈严重,而失眠的发病率在老年人中也逐渐升高。现代医学多采用药物治疗失眠,而老年人体质较弱,若长期服药可能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出现停药反应及不良反应等,且部分患者对药物不耐受,长期服药也会损伤机体。中医食疗通过日常饮食改善老年人失眠症状,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且患者易于接受。但目前对于采用中医古籍食疗方改善老年失眠的探索和研究较少,且古籍所载食疗方较为分散。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古籍中食疗方的收集和整理,提高人们对古籍中食疗方改善老年失眠的认识,有更多的学者对食疗方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研制出符合老年人体质的食疗方以改善老年失眠。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倪少丹 范志军 刘泽鹏 刘会中 段新芬
南方医科大学
Tag标签: 失眠(342)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