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腹泻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医经方治泄泻 葛根黄芩黄连汤 乌梅丸 赤石脂禹余粮汤合桃花汤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3-12-27
经方在泄泻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常用的有治疗湿热兼表证的葛根芩连汤,脾胃虚弱、气滞湿阻的《外台》茯苓饮,寒热虚实错杂的乌梅丸,阳虚里寒的理中汤、四逆汤,表里俱寒的桂枝人参汤,久泻滑脱不禁的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等。唐宋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第四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曾跟随侍诊学习,现将其应用经方辨治泄泻的经验总结如下。
 
分型治疗
 
葛根黄芩黄连汤
 
适用证型:适用于太阳与太阴合病,表邪不解,里有湿热,湿热下注引起的泄泻。主要症见腹痛腹泻,发热恶寒,汗出或口渴,大便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薄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则方药:清热利湿,兼解表邪。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30g,黄芩10g,黄连10g,炙甘草10g。
 
临证加减:若湿重者,加苍术、薏苡仁、白豆蔻以祛湿止泻;脾虚者,加党参、茯苓、白术以健脾燥湿;大便带血者,加地榆炭、槐米碳、白茅根以清热止血;下痢不止者,加白头翁、鸦胆子以清热止痢;兼有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以疏散风热;若是暑湿入侵,表里同病者,可加新加香薷饮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用药浅析:本方出自《伤寒论》第34条,原治表邪化热入里,里热下迫大肠所致的下利不止。方中葛根解肌清热,升阳止泻。《名医别录》谓葛根主治“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坚阴止痢。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药性。《伤寒贯珠集》曰:“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表里两解之法……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
 
理中丸合藿香正气散
 
适用证型:适用于太阳与太阴合病,表邪不解,里有寒湿,脾失健运引起的泄泻。主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大便清稀如水样,脘腹冷痛,无汗,口淡不渴,脘闷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濡。
 
治则方药:温中解表,健脾化湿。方用理中丸合藿香正气散加减。党参15g,炒白术12g,干姜10g,藿香15g,陈皮10g,姜厚朴10g,法半夏12g,紫苏叶10g,白芷10g,茯苓15g,大枣5枚,甘草6g。
 
临证加减:若表邪较重者,加荆芥、防风、羌活以疏风散寒;若湿盛苔腻者,加佩兰、砂仁、苍术以健脾祛湿;若里寒较甚者,加淡附片、肉桂以温阳散寒;腹泻明显者,加炒山药、炒车前子、炒山楂以健脾利湿止泻;纳食呆滞者,加炒麦芽、炒神曲、炒山楂以消食化滞。
 
用药浅析: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第386条和396条,原治脾胃阳虚引起的霍乱吐泻和唾液分泌过多。方中党参、炒白术、甘草益气健脾,燥湿止泻;干姜温中散寒,扶阳抑阴。《成方便读》谓理中丸“此脾阳虚而寒邪伤内也,夫脾阳不足,则失其健运之常,因之寒凝湿聚。然必其为太阴寒湿,方可用此法……”。藿香正气散中的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陈皮、法半夏、姜厚朴理气降逆,燥湿除满;紫苏叶、白芷解表散寒,理气宽中;茯苓健脾渗湿;大枣补益调中。
 
《外台》茯苓饮
 
适用证型:适用于脾虚气滞,水湿内停引起的泄泻。主要症见肠鸣腹泻,胸闷脘胀,泛吐清水,纳食呆滞;舌质淡红,苔薄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濡。
 
治则方药:益气健脾,理气和胃,利湿止泻。方用《外台》茯苓饮加味。人参10g,茯苓15g,炒白术15g,炒山药30g,炒薏苡仁30g,炒车前子(包煎)30g,炒枳实6g,陈皮9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6g。
 
临证加减:纳差明显者,加炒麦芽、炒谷芽、炒山楂以消食化滞;中气下陷者,合补中益气汤以补中益气,升阳止泻;腹泻无度者,加煨诃子、赤石脂、禹余粮以收涩止泻;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者,合痛泻要方以疏肝理脾,缓急止痛。
 
用药浅析:本方出自《金匮要略》,原治脾胃虚弱,饮聚成痰的痰饮病。方中人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燥湿止泻;大枣、生姜健脾和胃止呕;炒枳实、陈皮理气消痞,使补而不滞,陈皮还能协助生姜以和胃止呕;又加炒山药、炒薏苡仁、炒车前子健脾利湿而止泻。
 
乌梅丸
 
适用证型:适用于寒热虚实错杂型泄泻。慢性泄泻的病机主要是脾虚湿盛,若病久及肾,则易呈现寒热虚实错杂之证。主要症见水样大便或溏便,大便夹有黏冻,每日数次或十余次,便前肠鸣腹痛,便后痛减;神疲乏力,心烦嘈杂;舌稍红、苔白腻,脉沉细。
 
治则方药:温肾暖脾,清热燥湿,酸涩止泻,方予乌梅丸加减。乌梅20g,党参15g,黄连6g,黄柏10g,细辛3g,川椒6g,当归10g,桂枝10g,肉桂3g,制附子6g,干姜9g,煨诃子30g,甘草6g。
 
临证加减:肝郁脾虚者,合痛泻要方以抑肝扶脾;脾虚者,加炒山药、茯苓、炒白术以健脾化湿;湿热重者,去川椒、桂枝、制附子,加白头翁、苦参、黄芩以清热燥湿;寒湿重者,去黄柏,增加肉桂、制附子用量;久病伤阴者,可加太子参、山药、石斛以益气养阴。
 
用药浅析: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第338条,原治寒热虚实错杂引起的蛔厥或久利。方中乌梅酸涩止泻,党参、当归益气补血而扶正,黄连、黄柏清热燥湿,细辛、川椒、桂枝、干姜、制附子温肾暖脾而助运化,煨诃子涩肠止泻,甘草调和诸药。《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曰:“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久利则虚,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
 
赤石脂禹余粮汤合桃花汤
 
适用证型:适用于虚寒下利、大肠滑脱证。主要症见腹泻或久痢不止,日夜无度,脘腹冷痛,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小便短少不利,脱肛下坠;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治则方药:温阳散寒,升举阳气,收敛止泻。方用桃花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加味。赤石脂(冲服一半)30g,禹余粮30g,煨诃子30g,干姜15g,煨葛根30g,柴胡6g,升麻6g,粳米50g。
 
临证加减:若脾肾阳虚者,合四逆汤以温肾壮阳,回阳救逆;脾虚湿盛者,加炒山药、茯苓、炒白术以健脾止泻;短气乏力明显者,加红参、黄芪、山茱萸以大补元气,收敛固脱;纳食减少者,加炒鸡内金、鸡矢藤、炒山楂以消食化滞。
 
用药浅析: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出自《伤寒论》第159条和306条,原治反复误用泻剂致下焦虚寒,大肠滑脱不禁的下利。此方对实邪未尽者,则非所宜。方中赤石脂、禹余粮、煨诃子涩肠止泻固脱,赤石脂一半用末冲服,令其留着于肠中,吸附水液,对虚寒性泻痢多能取效;干姜温胃暖脾,粳米补益脾胃;另加煨葛根、柴胡、升麻以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正如刘渡舟在《伤寒论讲解》中所说:“阳衰不能温化脾土,中焦失运,寒气凝滞,故腹痛下利。阳气衰不能摄血,不仅下利不止,还夹有脓血。利久不止,势必伤阴,而见小便短少不利。治疗仍用桃花汤温阳散寒,涩肠固脱……赤石脂性温而涩,入胃与大肠经,直抵下焦血分,收涩固脱,止血止泻。干姜辛温,入脾胃经,温中散寒,守而不走。粳米甘温,益气调中,补久利之虚。”
 
四逆汤、桂枝人参汤合四神丸
 
适用证型: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泄泻。主要症见水样大便或晨泄,稍进油腻则腹泻加重,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脘痞腹胀,纳食呆滞;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则方药:健脾温肾,收敛固涩,渗湿止泻。方予四逆汤、桂枝人参汤合四神丸加减。人参10g,茯苓15g,炒白术12g,煨诃子30g,补骨脂15g,制吴茱萸9g,五味子9g,煨肉豆蔻9g,干姜9g,桂枝9g,肉桂3g,淡附片6g,甘草6g。
 
临证加减:腹胀明显者,加木香、陈皮、炒枳壳以理气行滞;腹痛者,加炒川楝子、醋延胡索、炒白芍以疏肝理气、缓急止痛;湿重者,加苍术、厚朴、白豆蔻以运脾化湿;中气下陷者,加小量柴胡、升麻和煨葛根以升举阳气;久泄滑脱不禁者,加炒山药、赤石脂、禹余粮以健脾益气,涩肠止泻。
 
用药浅析:《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救里宜四逆汤”,四逆汤在此条文中是治疗误下伤阳、脾胃虚寒引起的下利。《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可见桂枝人参汤是治疗里寒而表未解的下利,虽与葛根黄芩黄连汤一样是治疗误下引起的下利,但二者有寒热虚实之别。如《伤寒经注·太阴辨证》曰:“表证误下,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治以葛根芩连。心下痞硬者,治以桂枝参术。一救其表邪入里之实热,一救其表邪入里之虚寒,皆表里两解法也。”方中人参、茯苓、炒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桂枝、干姜温里散寒,制附子、肉桂以加强温补肾阳之力;四神丸中的煨肉蔻、补骨脂、制吴茱萸、五味子温肾暖脾,涩肠止泻;另加煨诃子收敛固涩。《本经逢原》谓诃子“生用清金止嗽,煨熟固脾止泻”。诸药相伍,使脾阳得健,肾阳得复,湿化气畅,则泄泻得止。
 
辨治体会
 
泄泻的发病率较高,急性者病程较短,其病机主要为脾虚湿盛、感受外邪,外邪以寒湿和暑(热)湿之邪较为常见,此类病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损伤脾胃,使脾胃失于运化功能,引起泄泻。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中所说:“湿盛则飧泻,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慢性泄泻者病程较长,顽固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其病机主要为脾肾亏虚,寒热虚实错杂,而脾虚湿盛最为关键。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湿盛则濡泻。”《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景岳全书·杂证谟·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及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唐宋认为,治疗慢性泄泻益气补脾药剂量宜大,而温热之品剂量宜小,收涩药亦可予稍大剂量。合并气虚下陷者,若纯用补益、收涩之剂难以收功,则宜配合煨葛根、柴胡、升麻等升发脾胃清阳之品。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顽固性腹泻的治疗,不可分利太过,以免耗气伤阴。“泄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只适用于部分急性泄泻,而不适宜于久泻。
 
对病久寒热虚实错杂的患者,唐宋喜用少量苦寒之品,如黄连、黄柏等。一是寒能清热、苦能燥湿;二是苦能坚阴、益胃厚肠。湿邪郁久,易于化热而成湿热之证,此时即使患者无明显的湿热之象,若单纯应用补脾温肾之剂效果不佳时,也应该考虑潜在湿热的存在,可予温清并用、补涩结合的乌梅丸进行治疗。
 
验案举例
 
张某某,男,45岁。2015年4月23日初诊。患者三年前贪凉饮冷后出现腹泻,当时未及时治疗,以至于泄泻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近半年来症状逐渐加重,曾服诺氟沙星胶囊、结肠炎丸、参苓白术颗粒等药治疗,效果均不佳。现症见:肠鸣腹泻,大便呈稀水样,每日5~6次,腹部隐痛,喜温喜按,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畏寒肢冷,纳食呆滞。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弱。
 
中医诊断:泄泻(脾肾阳虚证)。
 
治则:健脾温肾,收敛固涩,渗湿止泻。
 
处方:人参10g,茯苓15g,炒白术12g,煨诃子30g,补骨脂15g,制吴茱萸9g,五味子9g,煨肉豆蔻9g,桂枝9g,肉桂3g,干姜10g,制附子6g,甘草6g,大枣5枚。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并嘱其忌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4月30日二诊:腹泻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溏薄,每日3次,余症好转,惟食欲欠佳。舌质淡,舌体稍胖大,苔薄白腻,脉沉细。守上方加陈皮10g、炒麦芽12g、炒山药20g。14剂,水煎服。
 
5月15日三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稍稀,每日1~2次,食欲增加。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处方:人参10g,茯苓15g,炒白术12g,炒山药20g,补骨脂15g,制吴茱萸9g,煨肉豆蔻9g,肉桂3g,干姜10g,制附子6g,甘草6g,大枣5枚。续服20天后泄泻痊愈,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按患者贪凉饮冷后伤及脾胃,脾虚湿盛,日久脾病及肾,而致脾肾阳虚,故治宜健脾利湿、温补脾肾,使脾肾健旺则腹泻自止。方中桂枝人参汤、四逆汤健脾化湿,温补肾阳;四神丸加茯苓、煨诃子以补肾健脾,收敛止泻。二诊时患者食欲欠佳,故加入陈皮、炒麦芽、炒山药以健脾醒胃,消食化滞;三诊时患者腹泻次数明显减少,阳虚症状已明显改善,故减去温燥的桂枝和收敛固涩的煨诃子、五味子。药证相符,故获痊愈。(李广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Tag标签: 泄泻(22)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