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痛经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慢性盆腔炎 痛经清肝利湿汤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4-01-05
清肝利湿汤载于《刘奉五妇科经验》,“主治肝经湿热、热入血分所引起的赤白带、月经中期出血以及由盆腔炎所引起的子宫出血或月经淋漓不止。”本方主治肝经湿热下注证,功在清肝利湿、升阳除湿、活血止带,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痛经、排卵期出血、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阳性)等病。
 
原方为瞿麦四钱(12g),萹蓄四钱(12g),木通一钱(3g),车前子三钱(9g),黄芩三钱(9g),牛膝三钱(9g),丹皮三钱(9g),川楝子三钱(9g),柴胡一钱半(4.5g),荆芥穗一钱半(4.5g)。笔者临床常用方药剂量为:萹蓄15g,瞿麦20g,柴胡12g,黄芩10g,川楝子12g,车前子30g,延胡索12g,蒲公英30g,丹皮12g,白芍12g。即去木通,加延胡索、蒲公英、白芍以增强清热解毒、行气止痛之功。
 
慢性盆腔炎
 
案一
 
刘某,女,29岁,2019年1月29日初诊。主诉:低热1年。刻下:低热,体温37.2℃,午后加重,小腹压痛,月经周期正常,量稍多,带下色黄,量多。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彩超结果提示盆腔积液47mm×32mm。
 
诊断:慢性盆腔炎(清肝利湿汤证)。
 
处方:瞿麦30g,萹蓄20g,柴胡18g,黄芩10g,川楝子10g,醋延胡索10g,蒲公英30g,车前子30g,牡丹皮20g,白芍20g,甘草9g。7剂,颗粒剂,日1剂,早晚各1次,开水冲服。
 
2月26日二诊:已不发热,带下色白、量少,少腹无压痛。嘱继服上方14剂,巩固疗效。
 
案二
 
陈某,女,22岁,2013年9月30日初诊。患者人工流产术后半年,月经量少,色黯,腰痛晨重,小腹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
 
诊断:慢性盆腔炎(清肝利湿汤证)。
 
处方:萹蓄15g,瞿麦15g,柴胡10g,黄芩10g,川楝子12g,延胡索12g,蒲公英30g,车前子(包煎)20g,丹皮12g,白芍12g,甘草10g。14剂,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半小时。
 
10月23日二诊:服上方后腰及小腹胀痛均减轻,带下好转。处方:萹蓄15g,瞿麦15g,柴胡12g,黄芩10g,川楝子12g,延胡索12g,蒲公英30g,车前子(包煎)20g,枳实10g,白芍12g,清半夏12g,当归15g,甘草10g。10剂。
 
11月2日三诊:腰、小腹已不痛,白带正常,嘱继服上方10剂,巩固疗效。
 
按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可导致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就中医辨证而言,其病机也有虚实寒热之别,清肝利湿汤所治为湿热蕴郁下焦、阻滞经络气血而出现的腰腹疼痛、带下增多等症,清肝利湿汤与其病机相符,故用之而效佳。
 
痛经
 
贾某,女,29岁,2014年4月4日初诊。主诉:痛经1年余。患者1年前出现月经将至即感少腹冷痛,痛甚则伴汗出、欲呕,腰骶部疼痛夜甚,偶或痛醒,起床后稍事活动则痛减,每次痛经时需服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安乃近片等止痛药。经量偏少,带下色黄或白,量多,气味重,平素畏寒、手足冷,失眠、多梦,心烦,时有尿频不利,大便调。就诊时适值月经周期第18天。左下腹按之稍痛。舌正红,苔薄黄,脉弦。彩超结果提示子宫腺肌症、宫颈腺囊肿、盆腔积液。
 
诊断:痛经(清肝利湿汤证)。
 
处方:瞿麦15g,萹蓄20g,柴胡10g,黄芩10g,川楝子12g,醋延胡索12g,蒲公英30g,车前子(包煎)30g,牡丹皮10g,川牛膝10g,白芍15g,甘草10g。7剂,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半小时。
 
4月11日二诊:带下明显减少,心情转佳,睡眠改善。守上方继服10剂,嘱患者经期暂停服药,经后续服。
 
4月29日三诊:服二诊方3天后经至,少腹及腰骶疼痛几乎消失。经行5天,月经干净后服完所剩7剂,诸症消失。
 
按痛经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本案为湿热蕴郁下焦,阻遏经络气血,一方面不通则痛,故出现少腹腰骶疼痛,另一方面气血不能布达四肢肌腠,故出现畏寒肢冷。本案的辨证要点: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舌红,苔黄,说明是湿热;腰骶部疼痛夜甚,晨起活动后痛减,说明是实证。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