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盗汗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汗证 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中医从虚论治从实论治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3-06-27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汗证耗伤人体的气血津液,并有汗出亡阳的告诫,因此历代医家对汗证的治疗格外重视。
 
全国名中医白长川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临证擅用经方论治疑难杂症。白长川认为汗证多本虚标实,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实以痰、湿、瘀为主。笔者现将白长川从虚实论治汗证经验略作浅析,以飨读者。
 
治分虚实
 
从虚论治
 
补肺益气,固表止汗白长川认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补肺同时,不忘健脾,脾旺则气血足,腠理致密,固摄阴液,防其外泄,汗出自止。对年老体衰患者,补肺气的同时,兼加健脾药。白长川常以玉屏风散加党参论治此类汗出;对汗出明显者加麻黄根、山茱萸、煅龙骨、煅牡蛎加以收敛;对外有表邪,时时发热者,加桂枝汤调和营卫;对老年兼有脾虚患者,加四君子汤顾护脾胃。
 
滋补心肾,益阴止汗白长川认为,五液皆由肾主灌施,心肾阴不足,虚火内扰,阴液不能内守而外泄,可致汗证。对此类汗证,以当归六黄汤加减论治:对伤津明显伴口干者,加生脉饮益气生津;对汗出明显者,常以麻黄根、浮小麦收敛止汗;对虚热明显者,以酸枣仁、丹参、牡丹皮、生地黄养心安神,凉血除烦。白长川特意强调丹参用量应达20g以上,方能起到效果。
 
温补肾阳,纳气止汗白长川认为,阳气充足,镇纳群阴,阴平阳秘,排汗正常。临证时发现,阳虚不仅可产生自汗,亦有阳虚盗汗。肾为元阳之根本,此类汗证,治以温补肾阳为主,常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减论治。白长川辨治此类患者,不拘泥于季节,即使三伏天,只要符合元阳亏虚的病机,都可运用炮附子等大辛大热之品。
 
从实论治
 
清热化湿,通利三焦白长川认为,虽然湿热亦能引起汗证,但在治疗上不能采用固表止汗、敛汗之法,以免闭门留寇,主要以清热化湿为主,湿邪去,三焦气机通利,方能正常传输水液,其汗自止。以三仁汤为主方开上、宣中、导下。古人云“见汗休治汗”,临证时需要抓住主要病机,方能有显著疗效。
 
活血化瘀,瘀去汗止白长川认为,血瘀既是汗证的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血瘀致汗出,汗证失治,耗伤津血,血虚则血滞,久而加重瘀血,是一个互因互果的过程。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肝郁亦可致血瘀汗出。常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此类汗证:对肝郁明显者,加逍遥散;对因寒致瘀者,加菟丝子、炮附子、仙茅;对因虚致瘀者,加四君子。
 
典型医案
 
患者女,59岁,2017年7月11日初诊。诉周身冷汗不止1年余,加重1个月。患者1年前因汗蒸后遇冷风,致周身冷汗不止,夜间汗出明显,浸湿衣被,极度畏风寒,自觉有凉气自内向外冒出,寒战蜷缩,轻微温度变化立感烘热汗出。曾于多家医院就诊,口服调和营卫、益气收敛止汗类中药,无效。西医疑似诊断为“焦虑症”。近1个月上症加重,汗出如雨,极度畏风寒,虽覆被加衣,亦不得温,虽时至夏日,仍厚衣裤裹身,心烦意乱,精神萎靡,口干欲饮,纳可,入睡困难,便溏,每日1次,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汗证(阳气亏虚,卫外不固型)。
 
治则:温阳补肾,调和营卫。
 
方药:炮附子10g(先煎),桂枝10g,炒白芍15g,炙甘草15g,黄芪25g,砂仁8g(后下),黄柏15g,黄芩15g,黄连8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山茱萸20g,龙骨100g(先煎),牡蛎100g(先煎),浮小麦25g。14剂,水煎服。
 
二诊:汗出及畏风寒明显减轻,精神好转,气力增加,复诊时已穿短袖。上方炮附子改为15g,加五味子5g。继服1个月,汗出及畏风寒症状近愈。
 
按本病归属为中医学的汗证,白长川辨证为阳虚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本案患者年近六旬,阳气亏虚,加之汗蒸后寒气入里,伤阳更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汗出,肌肤腠理失于温煦则畏寒。真阳不足,无力摄阴,虚阳外越而烘热汗出。治则为扶阳摄阴,阴平阳秘,方能汗出正常。故全方以桂枝加附子汤回阳固表,调和营卫;当归六黄汤加减滋阴固表,泻火止汗;封髓丹补土伏火,调和水火;加以山茱萸、龙骨、牡蛎、浮小麦,增强固表敛汗之效。全方辨证精确,用药巧妙,立起沉疴。(高奎亮 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   李吉彦 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